中国陶瓷企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居无忧·陶瓷视界) 查看评论(0)
星期四 04.23,2009 16:25
核心提示:当我们判断企业盈利与竞争力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析该产业是竞争性的还是垄断性的;而在分析企业盈利与企业竞争力变化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析该产业结构是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变化还是在向更具垄断性的方向变化。
3.2.1 竞争力分析的前提:竞争性市场
当我们判断企业盈利与竞争力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析该产业是竞争性的还是垄断性的;而在分析企业盈利与企业竞争力变化的关系时,首先要分析该产业结构是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变化还是在向更具垄断性的方向变化。如果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产业中,或者是在一个向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变化的产业中,盈利能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可以说,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正因为这样,大多数竞争力专家研究的都是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竞争力。所以,他们大都将盈利能力与竞争力视为密切相关的概念。在著名的竞争力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著作中,就将竞争优势描述为“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
竞争与垄断是相对应的概念,只有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竞争力才有实质意义;而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盈利与垄断条件下的企业盈利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市场绩效的评价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产业经济学中,理论及实证的研究结果都倾向于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将导致较低的市场绩效和较低的效率,但却可能会使企业获得较高利润,即垄断可以产生更多的企业盈利(垄断利润)。但这并不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更不表示该产业具有较高的绩效。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中企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很高,往往意味着这个行业存在较强的垄断因素,所以,高盈利不仅不是企业竞争力强的表现,反而表明该行业的效率较低。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某个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畸高并不表明其企业的竞争力强,而可能正表明企业竞争力弱。因为,行业的利润水平畸高往往是该行业企业竞争不充分的反映,而我们很难想象,在缺乏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企业会有真正的竞争力。
3.2.2 中国陶瓷企业的竞争状况:产能过剩,竞争激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中国陶瓷企业扮演着出口创汇的主要角色,在物价相对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劳动成本低廉、又有出口退税的宽松环境下,陶瓷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国内陶瓷产业和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经过十余年的迅速扩张,如今已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贸易壁垒和进口关税降低,国外资金、技术和陶瓷产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陶瓷在面对国内陶瓷行业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2007年全国建筑陶瓷行业将有100余条新增生产线投入使用。与多年前建筑陶瓷企业集中在几大产区相比,新增的建陶生产线更为分散,全国十几个省区都有。其中山东产区,包括淄博和临沂,新增建陶生产线20多条;有“北方瓷都”之称的建陶生产基地沈阳法库今年将新增15条生产线,素有“西部瓷都”之称的四川夹江,今年将新增8条建陶生产线;四大建陶产区之一的福建晋江今年也将增加20多条建陶生产线;而作为中国建陶最大产区的佛山及周边区域,2007年新增的生产线最多,接近50条。据了解,新增的建陶生产线既来自成熟陶瓷企业的扩产,也来自新陶瓷企业的投产,二者所占比例差不多。
上游生产厂家的激烈竞争直接反映在广告市场上。根据国内权威广告监测机构CTR市场研究的数据,2007年共有340个建筑陶瓷品牌和418个卫浴/洁具品牌在大众媒体上投放广告,广告投放金额分别达2.4亿元和5.1亿元(按广告刊例价,不含折扣,下同),如图3-1所示。尽管卫生陶瓷的总产量不如建筑陶瓷,但是其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建筑陶瓷。